网站公告: 梨园春门票官网指定售票电话:I58383446OO--0371-68888OO4

梨园春资讯

地址:河南省郑州市花园路与广电南路河南电视台(花园路18号)
电话:O371-68888004
邮箱:503329515@qq.com

梨园春资讯

当前位置:梨园春门票官网 > 梨园春资讯 > 戏曲动态 >

Title
梨园春擂台赛收拾长虹

时间:2016-10-04  浏览次数:

一、《梨园春》的观众是一个庞大的群体

三、“戏迷擂台赛”作为栏目主体是一种明智的选择

二、先进的传播手段与民众喜爱的艺术形式的结合,满足了人们的欣赏需求

四、《梨园春》极大地调动了观众参与

河南卫视的《梨园春》火了!火得让人始料不及!改版一年来,播出50多期,已收到观众来信15万余封,打来的电话数以万计。在郑州,《梨园春》栏目收视率达22.9%;在南阳,《梨园春》栏目收视率达29.8%。在15万余封来信中,有1/5来自外省。中原人爱看《梨园春》,秦、晋、冀、鲁、皖人爱看《梨园春》,新疆、甘肃、四川、东北等边际省份的人也爱看《梨园春》。《梨园春》已成为许多电视观众生活中的一道丰美的“荧屏大餐”!

  《梨园春》何以如此火爆?这是许多文化艺术研究者和关心《梨园春》的人们在研究、在思考的问题。

  戏曲界被习称为“梨园”,一看“梨园春”的名号就自然知道是以戏曲节目为核心,因此,毫无疑问,《梨园春》的观众主要是喜爱戏曲的观众。在中国文化娱乐史上,如果找一项娱乐,既为贵族阶层所好,又能为平民百姓所领略享受,恐怕再也没有比“看戏”更有资格入选的了。这一点,在20世纪初叶已被外国人看出端倪,著名社会学家潘光旦教授在《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》一书中曾引美国传教士明恩溥的话说:“戏剧可以说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公共娱乐;戏剧之于中国人,好比运动之于英国人,或斗牛之于西班牙人。”这一联想何等生动!所以我们如果把戏剧说成是中国人的第一娱乐,应该是相差无几的,至少在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是这样。从古人酬神禳鬼的傩歌、傩舞、傩戏演出的盛况,到农村“搬目连”时的千村轰动,一直到近代京城万人争看梅、程、荀、尚,中原人喜观“红、白、花”等等,都能证明这一点。可以说,中国的文化娱乐,占有了戏曲观众,就是占有了一个最庞大的社会群体。

  然而,进入80年代以来,随着社会的变革,社会文化心理也起着重大变化,电影、电视及其他众多现代流行艺术的迅猛发展,使戏曲演出市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,国有剧团生存困难,剧场戏曲观众流失,不少人焦虑失望,文艺理论界甚至出现了一种悲观论调,认为戏曲艺术是夕阳艺术,它将“骄傲而静穆地死去”。

  戏曲观众这个庞大的群体难道真的萎缩了?非也!剧场演出虽然冷落,但民间演出却红红火火。在农村,节日、庆典、集市、庙会,戏曲演出依然是锣鼓喧天,人群如潮;在城市,各种类型的戏曲茶座方兴未艾,群众自发性的自娱自乐演出更是热闹非凡。这种熟悉的乡音乡韵,这种热耳的笙歌管弦,早已植根于中国民众的文化心理深处,决非一些流行艺术所能轻易取代的!

  1999年5月至9月,我们在全国几个地方专门就民众与戏曲的关系作过调查,结果表明,民众中喜爱戏曲的人所占比例依然很大。在山西运城寨里村,50张问卷中喜爱戏曲者29人,占58%;在西安市南长巷一个居民楼,49张问卷中喜爱戏曲者25人,占51%;在从临汾到西安的507次火车上,我们发了100份问卷,收回99份,填写爱戏的人48个,约占48%;在从西安开往成都的165次列车上,45张问卷居然有30人喜爱戏曲,占66%;这种结果令我们始料不及。青年人被普遍认为属于不喜欢戏曲的社会群体,我们对北京大学各个系发了50份问卷,收回49份,而回答爱戏曲的人数竟达43%。事实是科学论证的依据,这一调查结果表明,戏曲的观众审美群体构成将具有长期的稳定性,戏曲市场表面的不景气只是由于供销渠道的不协调所致,萎缩只是一种“假象”。

  而当多数电视人被这种“假象”所困惑而不敢打“戏曲牌”时,河南电视台的决策者却慧眼独具,精明果断地打了一个“空当球”!1994年10月,河南台创办《梨园春》,播出时间是周六21时40分,隔周一次,收视率为3.2%;1997年,播出时间改为周五20时10分,最高收视率达20.3%;1998年对节目作了调整,增加了戏曲MTV和戏曲系列小品,穿插了一些现场观众参与节目,最高收视率为17.7%;1999年5月再次改版,增加了戏迷擂台赛,并加大了播出密度,播出时间为每周日7时50分,迄今最高收视率为22.9%。就这样,梨园春经过不断地调整、改进、发展、充实,一个庞大的观众群体被拉到了自己的周围。

  电视,作为一种现代大众传播媒介,它使偌大的世界空间骤然变小了,人们坐在家里便可“目睹”千万里之外当日发生的事件,用从未有过的便捷方式为这个世界提供着信息和文化消费。武汉市艺术研究所90年代初曾对人们优先选择的娱乐形式进行调查,调查结果显示,把电视文艺当做第一选择的占88.9%;把戏曲当做第一选择的只占2.2%,加上当做第二选择的6.5%,总共也只占8.7%。尽管在观众爱戏不爱戏的调查中有50%的人说“爱戏”,但是在竞争中显然不是电视文艺的对手。不容置疑,电视文艺凭借它先进的传播手段已成为当代娱乐形式的霸主。

  既为霸主,就应在文化建构方面发挥巨大作用。世界上,每个民族的艺术都蕴藏着并显示着自己独特的气质、风骨、色彩,环顾我国气象万千的艺苑,最能集中、强烈、鲜明地体现我们民族特色的综合艺术要首推戏曲艺术。它融诗美、声乐美、器乐美、舞蹈美、绘画美、工艺美等为一体,用活生生的舞台艺术形象,传播我们民族的美的理想,千百年来使我们的民众心醉神驰,玩味不尽,珍爱弥深。

  今天,电视人选择戏曲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,是电视文艺发展的需要。他们将最先进的传媒手段与最精美的艺术联姻是一种上佳的“联姻”;将最现代的审美场与最传统的审美场进行组合,亦是一种上佳的“组合”。

  《梨园春》用电视晚会的形式表现传统戏曲艺术,把戏曲的思维方式、表现手法转化为电视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,打破原有戏曲节目制作套路,以欢快、热烈、火爆的综艺方式包装、定位戏曲内容,使两者优势互补,相得益彰。通过两者的联姻,观众足不出户就可看到各剧种老将新秀的舞台风采,同时还可欣赏到一些与戏曲相关或相近的艺术品种,如戏曲小品、相声、器乐演奏等。观众接受了多种美的信息,自然会感到极大的满足。再说,通过镜头的灵活切换、画面的有机组合、现场气氛的适度强调,使戏曲的美获得新的面貌,又可吸引一些新的观众。

  《梨园春》去年改版,“戏迷擂台赛”一经推出立即引起巨大反响,使它成为整个栏目的最大卖点!而“卖点”的成因(核心)是它激活了受众的审美关注和审美期待。“擂台赛”是一种竞争,一种对抗,有竞争、有对抗就会产生期待:孰好孰差?孰胜孰负?它能引起人们的情感注意,造成人们的感官兴奋,鼓荡人们的观赏激情。

  播出《梨园春》节目时,为什么一家老小常常是铆足了劲锁定频道看“擂台赛”,他们生怕那个高嗓门的小伙儿和俏模样的妞儿打不上高分;为什么那些原本并不爱看戏的人一到“擂台赛”就要津津有味地看上一阵子,他们要看看那些老实巴交的汉子是否有“真玩意儿”;为什么大年三十一些人连中央台春节晚会都肯舍弃,一直盯住《梨园春》不放,他们要看看谁是最后的擂主,那辆富康轿车将被谁开走。

  “擂台赛”不仅造成强烈诱人的审美期待,还造成热烈红火的现场气氛。你方唱罢我登场,你下场来我登台,攻擂手摩拳擦掌,守擂者志气昂扬,女子不让须眉,少儿不让壮汉,加上现场打分、现场评论、现场抽签、现场颁奖,整个场面红红火火,整个过程沸沸扬扬。

  “擂台赛”成为卖点,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调动了戏迷参与。中国的戏迷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。外国也有各种各样的戏剧如歌剧、舞剧、话剧等,但没有哪一位热爱戏剧的人走在大街上会来一段“咏叹调”。可在中国则不同,走在田间地头,会有人亮上一嗓“高文举中状元帽插金花……”;坐在茶馆里,会有人摇头晃脑地哼一曲“我正在楼上观山景……”。戏迷迷戏,其狂热程度不亚于今日之球迷迷球,他们不讲条件,不要报酬,一厢情愿地“捧场”、“捧角儿”,没有戏迷,好戏“火”不起来,离了戏迷,名角儿“红”不起来。《梨园春》戏迷擂台赛以先进的传播优势把天南海北的戏迷聚集在它的麾下,其场面堪称壮观:天山脚下的戏迷带着朔漠风尘赶来了,嘉陵江畔的戏迷水陆兼程赶来了,三尺孩童在父母的带领下赶来了,七旬老者在儿女的护送下赶来了……一个戏迷背后就有一个戏迷群体,无数个戏迷背后就有无数个戏迷群体,戏迷起来了,整个戏曲艺术界就会活跃起来。

  戏曲演出中的观众参与有两种,一种是精神参与,一种是行为参与,中国戏曲在传统上对这两种参与都很重视。

  所谓精神参与,是指观众审美过程中思想情感的投入,这是任何时期任何方式的戏剧欣赏所必须具有的,这种参与永远是观众参与的主要方面。《梨园春》的创作者在节目的制作上作了很大努力,下了很多工夫,他们广征博采,群策群力,荟萃了省内外各路名家名票的拿手好戏。那些优秀的名家名段欣赏,精彩的折子戏片断展演,揭示了戏剧人物悲、欢、离、合的命运历程,融入了艺术家喜怒哀乐的情感心路,时而令人眼含热泪,时而令人心跳不已,时而令人开怀大笑,时而令人回味无穷。精彩的节目组合引发了观众的“自觉心理”投入,调动了观众“主动状态”下的联想和想象,造成了一种积极的精神参与。

  所谓行为参与,是指观众把行为动作加入到了演出之中,实现一种表现欲。古老的傩戏的观众展示表现欲,通常是一种集体的仪式般的参与,他们狂热地加入到演出行列,有的还会形成台上台下对唱的局面;目连戏的演出有“扮下台”和“扮上台”的形式,装扮了角色的演员走到台下与观众一起做戏,常常使气氛热烈火爆;明清以来的戏曲演出,则是以观众“点戏”决定演出剧目,以“唱对戏”时观众的接受态度定夺输赢。今天,《梨园春》继承并发展了这些方法,例如让现场观众参与打分、抽奖,让电视机前的观众参与回答问题、拨打168声讯电话等。活泼多样的观众参与在分量上几乎占了节目总时间的一半,大大满足了观众自我形象出场的欲望。

  需要指出的是,当商品交换渗透在电视的每一个角落时,《梨园春》在某种程度上也打上了浓重的商业化色彩。在我们的调查中,有人担心观众参与亦有一定的经济利益的驱动。这种担心并非毫无道理。是得多还是失多,现在难作结论,因为经济操作的成功势必影响艺术质量的提高,有时会把审美活动变成经济活动。

  《梨园春》取得了很大成功,但亦存在一些问题。例如,除擂台赛外,有些节目制作缺乏整体构思,有“拼凑”现象。有些节目制作不够精致,艺术品位不高,迎合观众的多,提高观众的少。对于传统戏曲片段的搬演,也应有一个重新加工、整理、改编、提高、包装的过程,让传统戏曲在历史与当代的合一中再现光彩。再如,目前的节目基本上是利用已有的信息、前人的创作成果来满足观众的需要,缺乏现在的、创造性的内容来提高观众,带动观众前进。前几年,《梨园春》曾经创作了《红线》、《借秤》、《离婚》、《一个三角板》等一批有时代气息、受观众欢迎的戏曲小品,创作过一些面貌新颖的戏歌和戏曲MTV,这一探索使人看到了豫剧不是陈旧的,而是发展的。可惜,这些具有创造性的节目一年多来很少见到了。作为民族文化的精粹,戏曲不仅是属于“古代”的,也应是属于“现代”的,希望它在给人输送传统美韵的同时,也不断给人们传递现代信息。尤其是河南地方戏曲,不能总是陈年老谱,要有新词新曲,新腔新调,才能不断满足观众日益提高的审美情趣。总之,我们应看到中国目前的文化市场的竞争形势,要有危机感,要有更高的目标。中国是戏曲大国,河南是位于九州腹地、天下之中的戏曲大省,豫剧又是全国剧团数量最多、拥有观众非常广泛的大剧种,我们有深厚的戏曲文化土壤,我们有丰富的戏曲文化资源,相信《梨园春》能够改变自身的不足,能够持之以恒地办下去,由一种文化现象转变为精品栏目、名牌栏目。

返回列表
地址: 河南省郑州市花园路与广电南路河南电视台(花园路18号)  电话:O371-68888004
2015-2018 www.hnlyclm.com(河南梨园春)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:河南卫视梨园春栏目   百度统计:梨园春网站
 这里是您的网站名称